当前位置: >经济网 >宏观动态 > 正文

贺军:四季度宏观政策应该如何走?

时间:2015-10-08 16:35 来源:未知

  踏入10月,中国经济进入2015年的最后一季。中国经济增速在2014年达到“24年新低”之后,今年前两个季度继续走低,经济增速只有7%。对于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,国内经济界的主流意见相当悲观,“破七”论已成为主流。相关调查显示,84%的受访经济学者认定第三季度GDP增速将跌破7%,这将使得2015年中国实现“保七”目标面临极大的挑战。

  在三季度经济增速可能“破七”(低于7%)的背景下,今年第四季度的宏观政策将如何走?在安邦咨询研究团队看来,这不仅关系到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达标,还关系到“十三五”在2016年如何开局,因而极为重要。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情况来看,在拉动中国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有两匹马出了问题——除了消费仍然能够保持平衡增长外,投资和出口则乏善可陈,甚至每况愈下。面对这种形势,下一步的宏观政策会如何加码?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组合?各界对此都高度关注。

  在我们看来,有如下可能性值得关注。

  首先,第四季度会加大宏观政策的刺激力度。一般估计,隨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本月召开,中央将会进一步明确加大稳增长的政策力度,全力冲刺稳增长,将是下一步中国宏观政策的大方向,也为四季度和明年初的宏观经济政策给出了基调。

  其次,宏观政策加码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。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,既有长期问题(如结构与转型问题),也有短期问题(如经济环境不佳影响短期保增长)。从根源来看,解决长期问题更为重要;但从执政者要完成的短期任务来看,解决短期问题迫在眉睫,每一年都必须达标。由于前期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并不好,下一步使用什么样的宏观政策工具,必须好好设计和选择。

  第三,一味加大基建投资并非最佳选择。今年以来,政府部门重拾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“利器”,希望发挥其短期保增长的“强心剂”效果。但是,加大基建投资对第四季度来说未必是最佳政策选择。一是因为时间已进入第四季,即使投资加码获批也不一定反映到今年的经济增长中,二是因为国内基建投资已有相当大的规模,一窝蜂上马势必会加剧新的结构问题。

  第四,财税政策放松应该成为优先选择的政策思路。从国内投资结构来看,在当前形势下搞刺激投资,肯定是各级政府主导,而不是来自市场和企业主导。实际上,现在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积极性也下降了不少,以至于李克强总理数次强调,不要让数千亿的财政资金呼呼大睡。真正能够使得中国经济出现反弹的,还是要靠放活实体经济,改善企业的投资经营环境,使得企业成为具有活力的投资主体。就此而言,财税政策的放松可能比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投资更加有效,而且更能持续。

  第五,永远不要忘了推动市场化改革。2008年以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一个失误,就是我们过于担心经济增长会出问题而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刺激经济,而中断了中国已在进行的结构调整改革,以及中国迫切需要深化的市场化改革。很多人信奉并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“中国模式”,而忽略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。一旦外部经济环境转冷,我们才惊讶地发现,中国经济缺少足够多的市场化企业的支撑。不错,市场化改革不一定短期见效,但忽视市场化改革就一定走不出困境。

  在安邦咨询研究团队看来,四季度的宏观政策不仅要着眼于今年的经济增长(实际上,今年保增长的目标可以加大弹性,略低于7%也没什么太大关系),而且更要着眼于2016年的增长基础和政策准备。政策组合的核心还是以市场化改革放松市场,激发企业活力,通过放松来鼓励企业自发集聚社会经济资源,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支撑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推荐内容
热点内容